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快讯  >  正文

【天天播资讯】唱响乡村振兴进行曲——赤壁市新店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“新故事”

来源:咸宁网   时间:2023-05-27 09:23:23

春夏交接,绿意浓浓。新店古街焕发新颜、美丽乡村游人如织……

乡村振兴,赤壁市新店镇运筹帷幄、步履铿锵,用产业兴业富民——“双季稻”做大做强、玉米地生机勃勃、大棚基地丰收在即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在乡村振兴的十里春风下,一部古老乡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“新故事”就此开篇。

标准“双季稻”做大做强

“去年我们村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开展‘标准化’双季稻基地建设成果显著,今年我们还将加大力度扩大面积。”5月13日,新店镇土城村党支部书记雷敬安来到基地,察看双季稻长势。

雷敬安告诉记者,前段时间,赤壁市春耕备耕现场会又在这里举行,近10台翻耕机同时作业,让他们信心十足。

据悉,新店镇在去年翻耕了4000亩“标准化”双季稻基地,今年计划扩大到10000亩,引领赤壁市双季稻项目建设。

新店镇是赤壁市种粮大镇,一直有种植“双季稻”的传统。2022至2023年,该市在新店连续两年启动系列活动闹春耕,推广新店镇的“双季稻”种植经验。

新店镇党委副书记曾露介绍,今年,该镇计划“双季稻”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,在蒲首山村、土城村、望夫山村建成标准化基地4000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。该镇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,镇党委书记、镇长挂点,党委干部到村分层包干,确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。

为打造赤壁市双季稻生产标杆,该镇对粮食生产实行精准奖补,财政预算安排落实粮食生产专项资金,严格按照“种田得补贴”的原则,明确优质双季稻基地成为奖补重点,加大对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种植主体的奖励力度。

该镇同步对2.5公里的水稻沟渠进行清淤,更新水泵机站5台,并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农资市场进行打假检查,确保粮食生产万无一失。

截至目前,新店镇已落地种子6万多斤、各类化肥300多吨,全镇农资产品供应充足。

千亩玉米地生机勃勃 

5月13日,在新店镇大湖岭村1000多亩平整好的黄土地上,成片的绿色玉米苗已长出了20至30厘米的高度,放眼望去,犹如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。

大湖岭村支部书记周光说:“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,经过1个半月的劳作,我们的玉米地已从一片黄土地变成赤壁市最大的连片玉米基地,十分壮观。”

眼前这片农耕美景,来自新店镇党委政府的决策。早些年,由于这块地水利条件不好,老百姓在田间种植杨树、杉树等,但由于去年干旱严重,导致树林大片枯死,严重影响了土地种植价值。

如何重新利用这片土地?新店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时刻思考着怎样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。

结合国家政策实际,新店镇积极开展“非粮化”整治工作,同时根据地理条件,因地制宜,调整产业结构,种植耐旱农作物。

去年9月,新店政府发布信息,希望引进一家有实力的农业科技公司来经营这片土地,经过多轮实地考察筛选,最终由荆州市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来接手,种植玉米。

新店镇镇长徐跃龙说,大湖岭村这片土地的土壤条件很适宜玉米生长,这也是荆州的农业公司看上这里的主要原因。

在新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玉米地预计在今年8月份迎来第一批丰收果实。

玉米地的兴起,让大湖岭村附近5、6、7、8、11、12组的近200户村民受益,告别了以前种树收入的不确定性。

“看着现在这玉米苗长势十分健康,我们很期待8月份丰收季节的到来,给我们老百姓增收致富。”玉米地步入正轨,村民非常满意。

大棚基地丰收在即

5月13日下午2时许,新店镇雨亭岭村5个联排的蔬菜大棚打开了大门,近10名工作人员随即开始田间管理。

大棚基地负责人田建春说:“由于近期天气温差大,导致部分大棚里的蔬菜不适应,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我们将坏掉的蔬菜叶及时处理掉,以保障健康蔬菜吸收营养。”

去年3月,在咸宁市驻雨亭岭村工作队的引进下,在外事业有成的赤壁籍老板田建春以每亩地一年800多元的价格,流转了70多亩农田。工作队和村里引进财政资金100万元,建起了五个温室大棚,承包给田建春种植有机蔬菜。

“我们的村集体经济一直都很薄弱,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,今年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,达到7万多元。”雨亭岭村村支书刘继生说,他们将继续发展壮大设施农业,丰富农产品种类,以特色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“基石”。

走进大棚,田建春和村民正在齐心协力处理杂草和坏掉的蔬菜叶,他告诉大家:“这些坏掉的蔬菜叶不影响我们基地菜苗的长势,只要处理及时,总产量不受影响。”

据悉,这些辣椒、西红柿将在7月份前后上市,预计每个大棚能产6000斤蔬菜,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,将给村民带来客观的收入。

田建春说,除了辣椒、西红柿等3万多棵蔬菜长势喜人,大棚外种的茄子也很不错。目前,5个大棚已全部实现满种。

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就业,蔬菜大棚基地用工总是优先考虑脱贫户。

今年40多岁的聂秀红家庭困难,因为治病而花光了积蓄。乡村振兴工作队干部了解到她的难处后,安排她到田建春的蔬菜基地务工。

“看着从无到有的温室大棚,以后的生活一定红红火火。”聂秀红开心地说。

咸宁日报记者 周荣华 黄柱 通讯员 吕志海 喻梦平

X 关闭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3 今日造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  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